賦女力
賦女力
了解更多

25歲當媽vs同齡人升職:若雅用8年換來重返職場的勇氣

撰文:Connie

發布日期:2025/06/16

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,今年5月新生兒出生數僅8433人,創下歷史新低,台灣人口已連續17個月負成長。當整個社會都在討論「不敢生」的時候,若雅卻在25歲就勇敢選擇了家庭。

八年後,當她重新踏入職場,卻發現自己成了「局外人」—同齡人在聊升職加薪,她們只能插嘴討論育兒。這群被時代「拋下」的女性,真的只能永遠落後嗎?

若雅用自己的故事給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。從全職媽媽到長照天使,她的轉身不只是個人的重生,更在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的關鍵時刻,成為了最被需要的那股力量。

有時候,看似「錯過」的人生,反而走出了最精彩的路。

當同學在聊升職加薪,我在討論奶粉品牌

25歲的若雅坐在客廳裡,聽著高中閨蜜們興奮地分享職場八卦—誰又升職了、公司福利有多好。而她,只能插嘴聊聊哪個牌子的奶粉比較好消化,或是某家尿布特價的消息。

那一刻,她突然意識到:自己和同齡人的世界,已經完全分岔了。

「我本來想30歲前在職場闖出一番成就再結婚的。」若雅苦笑,「結果24歲就嫁了,25歲當媽,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。」因為地中海型貧血,懷孕過程異常辛苦;生下的大寶更是個「高需求嬰兒」—不睡覺、狂哭、只要媽媽抱,連外公外婆都搞不定。

那段日子,若雅的情緒出口只有一個:跟老公吵架。「他不懂我24小時被一個小惡魔纏身的崩潰,總是說『哄一哄就好了』。但我就是哄不了啊!」

育兒書都是騙人的?現實比理論殘酷多了

為了當個「科學育兒」的好媽媽,若雅買了一堆《嬰兒與母親》雜誌,照著專家建議執行。結果?完全行不通。

「書上寫得很美好,現實卻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小怪獸。」她發現,育兒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不斷試錯和調整。『孩子不是洋娃娃,他們有自己的情緒和個性,你得學會跟一個完全不講理的小人類談判。』」若雅苦笑說道

這個過程讓她明白一件事:媽媽這個角色,沒有人天生就會,都是邊做邊學。

八年後的重啟:恐懼與勇氣並存

直到二寶上小三,若雅才正式踏出家門重返職場。但那份恐懼,至今想起來還會心跳加速。

「我害怕自己跟不上時代,害怕被同事嫌棄是拖油瓶,害怕學不會新技能被淘汰。」她坦承,那段時間經常失眠,腦子裡反覆播放各種災難場景。

幸好,老公成了她最堅實的後盾:「他說,沒關係,你就當作去上課,家裡經濟不用你擔心。」這句話,給了若雅踏出第一步的勇氣。進公司後,一位資深大姐成了她的「職場媽媽」,手把手教了整整一年,從不嫌棄她問重複的問題。「那種被接納的感覺,讓我重新找回自信。後來我不但能獨當一面,還能教新人呢。」

從工廠女工到長照天使:意外的人生轉彎

若雅的第二次轉職,來自於生命的召喚。97年母親生病,她親眼見證了長照體系的不足;後來婆婆患上憂鬱症,更讓她深刻體會到心理照護的重要性。

「我在育兒期間就考了居服員證照,原本想照顧媽媽,但當時孩子還小,無法去醫院工作。現在在日托據點,就像照顧『長大的幼兒園』,所有經驗都派上用場了。」

她發現,照顧長輩和照顧孩子有相似之處—都需要耐心、同理心,以及處理各種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。「而且跟長輩相處很輕鬆,他們就像朋友一樣,不像工廠那麼有壓力。」

數位原住民 vs 數位移民:學習永不嫌晚

重返職場最大的挑戰,是數位化的衝擊。「現在什麼都要用電腦,我這個『數位移民』常常跟不上。」若雅自嘲道。

但她沒有因此退縮,反而積極參加各種進修課程。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,讓她在家就能充電;勞動部的培訓課程,更是她提升專業能力的寶庫。

「年紀大了記憶力差,同樣的操作可能要問好幾次,但同事們都很有耐心。我覺得,學習永遠不嫌晚,重點是要有那個『學』的心。」

給還在猶豫的媽媽們:踏出那一步就對了

對於還在家庭與職場之間糾結的女性,若雅有話要說:

「最重要的是踏出那一步!不要被『萬一失敗怎麼辦』的恐懼綁架。」她的語氣堅定,「你遇到的每個環境、每個人,都是學習的機會。即使是不合理的對待,也能讓你看清職場生態,轉化成自己的經驗值。」

她特別強調:「不要還沒試就覺得自己不行。你沒試過,怎麼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?就算真的失敗了,至少你勇敢嘗試過,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。

職場 vs 家庭:成年人的殘酷選擇題

談到職場與家庭能否兼顧,若雅給出了現實派的答案:「騙你的,一定要二選一。」

她毫不客氣地戳破了「平衡」的美好幻想:「你要在職場有成就,就得犧牲某些家庭時間;你要專心家庭,就得暫時放下職業發展。」

但她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。回顧這段路程,若雅認為每個階段都有其價值與意義。雖然如果重新選擇,她可能會希望晚一點結婚,讓自己有更扎實的專業基礎,但現在的選擇也帶來了珍貴的收穫—兩個懂事獨立的孩子,以及重新在職場發光發熱的機會。

成為孩子眼中的「酷媽媽」

如今的若雅,在孩子們眼中不再只是「媽媽」這個角色,更是一個有夢想、有追求的獨立女性。

「他們會說『媽媽你工作起來好開心喔』,還會給我工作上的建議。」她驕傲地說,「他們看到我在努力,也不會覺得媽媽就應該待在家裡。這種身教比言教更有力量。」

若雅的樂觀來自於外婆的影響—一位曾經留學日本的獨立女性,教會她不要被傳統框架束縛,要勇敢做自己。「外婆說,不要把自己鎖在任何框架裡,不要自卑。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。」

尾聲:每個選擇都有代價,但也都有收穫

若雅的故事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真實的選擇與承擔。她用八年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,也用後來的歲月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。

媽媽不是我的職業,是我的身份之一。」她說,「我可以是媽媽,也可以是職場女性,更可以是有夢想的自己。重點是,無論在哪個階段,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,並且活得精彩。

這個時代的女性,面臨的選擇比任何時代都要複雜。但若雅的故事告訴我們:無論選擇什麼道路,只要有勇氣踏出第一步,並且持續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就沒有所謂的「標準答案」—每條路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。

分享你的故事,一起讓聲音被聽見

每位媽媽的經歷都值得被看見——無論你正在懷孕、育兒、重新找回職涯方向,或經歷角色拉扯中的情緒與思索,如果你也願意讓自己的故事成為他人的力量,歡迎投稿或私訊與我們聯繫。

投稿方式|

請將你的故事(2,000字內,附上你的名字或筆名)寄至以下信箱: [email protected]

若你希望匿名分享,也請註明「希望匿名刊登」。

聯繫與追蹤我們|

你也可以透過我們的粉絲專頁留言或私訊,獲得更多支持與交流:賦女協會粉專

讓我們一起,打造一個彼此傾聽、彼此靠近的溫柔場域。

這不是你一個人的戰役,而是我們一起同行的旅程。

本文為原創內容,未經授權請勿轉載。